1、什么是示波法?
1896年,德国病理学家冯.雷克林霍森(Von Recklinghausen)发现,在使用臂带充放气测量血压的过程中,随着外压力的下降,臂带气囊内会出现一个振荡波,其幅度与人体血压相关。他认为,测得这种振荡波的幅度,就可以通过某种换算关系求得收缩压和舒张压。这就是当时未被认可的振荡法。
上世纪 50年代,前苏联有人再次提出利用振荡波测量运动员的血压,并称之为示波法。60年代以后,电子技术迅速发展,而处理振荡波正是其所长。于是日本、美国等国的科技人员纷纷研究并利用示波法,研制示波法电子血压计。研制者一般认为,当振荡波振幅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平衡外压力即可视为被测者血压平均值,然后建立一种换算方法,就可以倒算出其收缩压和舒张压。这就是后来电子血压计一时铺天盖地的由来。
2、示波法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1)振荡波来源复杂, 柯氏音只是其成分之一,还必然包括肢体振动、应激反应和外界干扰等。来源复杂必然带来不确定性。
2)人类个体千差万别,不存在由振荡波振幅计算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普适性“换算关系”。以示波法为原理的电子血压计总是对一类人群差不离了,对其他人群误差就很大;对某个体有时适用,状况一变又不适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所谓的“换算关系”。一句话,血压只能测,不能算。国际法制计量组织( OIML)2002年发布OIML R16-2《无创自动血压计》国际建议,明确论定了示波法是一种“算”血压的方法。
3、示波法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1)振荡波来源复杂, 柯氏音只是其成分之一,还必然包括肢体振动、应激反应和外界干扰等。来源复杂必然带来不确定性。
2)人类个体千差万别,不存在由振荡波振幅计算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普适性“换算关系”。以示波法为原理的电子血压计总是对一类人群差不离了,对其他人群误差就很大;对某个体有时适用,状况一变又不适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所谓的“换算关系”。一句话,血压只能测,不能算。国际法制计量组织( OIML)2002年发布OIML R16-2《无创自动血压计》国际建议,明确论定了示波法是一种“算”血压的方法。
4、示波法血压测量误差有多大?
同样在上述 OIML R16-2《无创自动血压计》国际建议中,规定所述无创自动血压计的计量要求是:收缩压、舒张压测量的平均误差不大于 ± 5mmHg,实验标准偏差不大于8 mmHg。很明显,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误差率是惊人的,以这样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器具显然不适合用于人体血压测量。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历次发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则慎重地明确这类自动测压只能是对诊所测量的“一种补充”,其测得值往往比诊所测压低 (10~15) mmHg/ (5~10) mmH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