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可逆反应理论比较复杂,目前公认的是“双硫酸化理论”。该理论的含义为铅酸蓄电池在放电时,两电极的有效物质和硫酸发生作用,均转化为硫酸化合物——硫酸铅;当充电时,又恢复为原来的铅和二氧化铅。
(1)铅酸蓄电池电动势的产生
铅酸蓄电池充电后,正极板的pbo2在硫酸溶液中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与水生成可离解的不稳定物质——氢氧化铅[pb(oh)4],氢氧根离子在溶液中,铅离子(pb4+)留在正极板上,因此正极板上缺少电子。同时负极板的pb与电解液中的h2so4发生反应,变成铅离子(pb2+),铅离子转移到电解液中,负极板上留下多余的两个电子(2e)。可见,在未接通外电路时(电池开路),由于化学作用,正极板上缺少电子,负极板上多余电子,两极板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电位差,这就是电池的电动势。铅酸蓄电池单体(格)的电动势为2.0v。
(2)铅酸蓄电池放电过程
铅酸蓄电池放电(接通外电路负载)时,在蓄电池的电动势作用下,负极板上的电子经负载进入正极板形成电流i,同时在电池内部进行化学反应。负极板上每个铅原子放出2e后,生成的pb2+与电解液中的硫酸根离子(so42-)反应,在极板上生成难溶的硫酸铅(pbso4)。正极板的pb4+得到来自负极的2e后,变成pb2+,与电解液中的so42-反应,在正极板上也生成难溶的pbso4。正极板水解出的氧离子(o2-)与电解液中的氢离子(h+)反应,生成稳定物质水。电解液中存在的so42-和h+在电场的作用下分别移向电池的正、负极,在电池内部产生电流——放电电流,形成回路,使蓄电池向外持续放电。放电时,h2so4浓度不断下降,正、负极上的pbso4增加,电池内阻增大(硫酸铅不导电),电池电动势降低。
(3)铅酸蓄电池充电过程
在放电后,必须及时充电,才能维持蓄电池的正常工作。充电时,要外接一个直流电源,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应将太阳电池方阵的输出端正、负极分别与蓄电池的正、负极相连,使正、负极板在放电后生成的物质恢复成原来的活性物质,并把外界的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正极板上,在外电源的作用下,pbso4被离解为pb2+和so42-,由于外电源不断从正极吸取电子,正极板附近游离的pb2+不断放出2e来补充,变成pb4+,并与水继续反应,最终在正极板上生成pbo2 。负极板上,在外电源的作用下,pbso4也被离解为pb2+和so42-,由于负极不断从外电源获得电子,因此负极板附近游离的pb2+被中和为pb,并以绒状铅附着在负极板上。
电解液中,正极不断产生游离的h+和so42-,负极不断产生so42-,在电场的作用下,h+向负极移动,so42-向正极移动,形成电流——充电电流,形成回路。充电后期,在外电源的作用下,溶液中还会发生水的电解反应。
该反应使电池中水分逐渐损失,需不断补充纯水才能保持正常使用。对于普通agm玻璃纤维隔板的电池,其隔板内有一定的孔率,在正、负极之间预留气体通道。同时选用特殊合金铸造板栅提高负极的析氢过电位,以抑制氢气的析出;而正极产生的氧气顺着通道扩散到负极,使氧气重新复合成水,保证正极析出的氧扩散到铅负极,完成反应,从而实现正极析出的氧再化合成水。对于采用胶体电解质系列的gel电池,选用pvc-sio2隔板,氧循环的建立是由于电池内的凝胶以sio2质点作为骨架构成的三维多孔网络结构,它将电池所需的电解液保藏在里面;灌注胶体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凝胶,初期结构并不稳定,骨架要进一步收缩,而使凝胶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存在于整个正、负极板之间,为氧到达负极还原建立通道。两类电池的整个氧循环机理是一样的,只是氧气到达负极的通道方式不同而已。但gel电池氧气循环只有在凝胶出现裂纹之后才建立起来,所以氧气复合效率是逐渐上升的,从而使电池起到密封的效果。